“公积金是建立个人住房基金的有效方式,各地区要紧密联系各地区的特点和经济能力,正确引导,逐步推行。”1991年,一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1〕73号)文件的出台,预示着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应运而生,为圆职工住房梦积累了“资金池”,对健全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调控体系有积极意义。
三十载拼搏前行,制度红利充分释放。自我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市公积金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住房决策部署,紧跟城镇化发展步伐,坚持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主线,以资金安全化、管控规范化、手续便捷化、服务精细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信贷资金投放范围和规模,充分发挥低利率的政策优势,促进信贷业务办理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截至2021年9月底,我市累计为25528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51.74亿元,支持缴存职工购房面积422.36万平方米,为推动我市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一路走来,伴随着住房市场发展和缴存职工的多样化需求,依照贷前、贷中、贷后的业务逻辑,我市贷款政策范围逐渐由信贷办理向贷前楼盘资质准入、贷后业务管理延伸,各环节的紧密衔接、相互配套,支撑着信贷业务的良性运转。把好楼盘准入关,防止向资质不佳的楼盘贷款,并定期公开可贷楼盘信息,有效降低了职工因信息不对称购买易烂尾楼盘,而损害自身权益;也避免了逾期贷款无抵押物处置,而产生坏账。把好信贷办理关,立足于“保一限二禁三”的政策基调,适时调整缴存情况、征信状况、房产交易、偿还能力等条件,通盘考虑贷款额度、计算方式、利率、年限、还款方式等要素,积极参与权责清单、三(四)级十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制度目标和信贷政策相统一。把好贷后管理关,理顺“期转现”、抵押注销等业务环节,盘活存量资金,推出“冲还贷”、“使用缴存余额提前还款”等惠民举措,减轻了职工偿还资金压力;建立合作企业、受托银行、市公积金中心贷后管理联动机制,督促职工履行贷后应尽义务,确保贷后管理取得实效。
——服务效能日益提升。缴存职工办理贷款业务“方便与否”、“流畅与否”、“周到与否”是衡量贷款服务效能的重要指标。一路走来,市公积金中心从上述指标入手,持续深化住房公积金领域改革,实施“减证便民”行动,不再收取二手房评估证书等材料和抵押权证服务费,降低职工办事成本。分批次精简经办环节,取消贷款审批会,实施全天候审批贷款,促进前台和后台快速流转,时限由15个法定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适时推出“组合贷”业务,公积金贷款不足部分,可以由商贷额度弥补,提升了职工融资额度。在深化与建设银行合作的基础上,将贷款受托银行扩展至农商行、中原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等8家主流银行,以便职工酌情选择。在接入住房公积金结算应用系统的基础上,使用技术手段传递信息和核算以代替人工操作,运用短信平台向职工发送应还款和扣款信息,方便职工掌握还款情况动态。编制《办事指南》等资料,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示,全景化展示信贷业务办理要素,便于职工自查和监督,持续增加信贷工作透明度。
——风险防控更加高效。信贷资金的稳定投放,离不开风险防控措施的保驾护航。一路走来,市公积金中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总结中不断提升,陆续取消了“贷前补缴提升申贷额度”、“划拨土地房产贷款”等高风险业务,建立了与贷款风险相适配的担保制度和风控体系。分类处置预售商品房和存量房的逾期风险,前者实施预抵押+阶段性担保的方式,由开发企业共担所售楼盘在建期间的贷款逾期风险,直至正常交房和办理不动产证;后者仅需办理抵押手续,无需再进行担保。对于土地集体所有,无法办理抵押的自建房,则采用两位自然人保证的方式,防止逾期贷款损失。从把逾期贷款催收作为风险防控的唯一重点,向将贷后停缴户催缴与其并重转变,体现出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的加深,和对住房公积金制度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落实“存贷对等、互助协助”的制度本质,维护了归集资金安全。
而立年乘风远航,继续书写壮美篇章。今年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30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市公积金中心将紧紧把握“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着眼于贷款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维持住房保障与资金风险之间的平衡,积极回应职工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优政策促规范,强服务树形象,控风险保安全,谋发展惠民生,持续发挥住房公积金贷款优势,奋力书写济源住房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